新民学会旧址暨蔡和森、蔡畅旧居位于岳麓山东北山脚周家台子,是一处具有湖南民间特色的传统建筑。旧址坐西朝东,呈凹字形对称布局,分为堂屋、左右厢房、屋檐、碓屋等。面积为175平方米,三开间单层悬井顶竹木结构,盖小青瓦、竹织壁结构墙体。堂屋前有庭院,外有竹篱环绕。该房屋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最早为墓庐屋,因此入院槽门悬挂有“沩痴寄庐”的匾额。1911年后,新化人周方租住于此,故又称周家台子。1917年至1919年,蔡和森全家从原租住地天马山饮马塘迁居于此。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13人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在此召开新民学会成立会,至1920年,这里一直是新民学会开展学术讨论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该建筑于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除恢复复貌外,新增设了陈列室。邓小平、陈云分别为旧居题字“蔡和森故居”“新民学会成立旧址”额匾和馆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标题-1.jpg

新民学会旧址暨蔡和森、蔡畅旧居

新民学会是一个组织严密、有政治抱负的革命团体。它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在继续追求民主共和,另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大力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新民学会的主要发起人毛泽东,他当时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目睹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新青年》及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下,他逐渐认识到,要救国,必须要有救国的本领,要有丰富的学问、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要有一批有志青年组织起来,相互鼓励。1915年9月,毛泽东发出了《征友启事》。《征友启事》的大意是:今日祖国正处在危急存亡之际,特邀请存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组织团体,砥砺品行,储蓄才能,共同寻求救国之道。《征友启事》得到了蔡和森、萧子升、邹彝鼎、罗学瓒、张昆等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的积极响应。于是,他们吸收陈独秀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古代、近代的“新民”观念融合为一体,酝酿成立新民学会。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在岳麓山下蔡和森居住的“沩痴寄庐”举行。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新民学会章程,确定“革新学术、砥砺品质、改良人心风俗”为学会宗旨,并要求会员遵守“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5条纪律。会议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综理会务。次年,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会务由毛泽东主持。新民学会成立时,会员21人,以后增至78人。

新民学会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首先,积极领导或参与长沙及湖南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声援五四爱国运动、成立湖南省学生联合会、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湘、创办文化书社、开办工人夜校等重大活动,其核心和组织力量都是新民学会。其次,坚持实施“向外发展”与“国内研究”并重的方略。向外,由蔡和森带头,先后有萧子升、李维汉、向警予等20余人赴法、赴日和赴南洋勤工俭学。国内,则以毛泽东为首,在“中国这个地盘”,进行“实地的调查及研究”。两支劲旅并驾齐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殊途同归,集合于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新民学会最初还是一个学术团体,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实践的启示,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使新民学会逐步向革命团体方向发展。1920年7月,旅法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尔集合,将学会宗旨重新确定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新民学会由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的标志。1921年元旦,新民学会在长沙的会员在城西潮宗街56号文化书社内召开新年大会,同意将新民学会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同时通过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联络同志,推广学校(包括夜校),办印刷局、编辑社、通俗报、讲演团等具体的改造办法,并赞同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的主张。

新民学会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前,活跃于五四运动之中,逐渐由民主主义接近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和组织上为长沙和湖南的建党作出了重大贡献。会员中许多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大部分新民学会会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有党的重要创始人和杰出领袖毛泽东,党的重要领导人和早期理论家蔡和森,以及何叔衡、李维汉、向警予、蔡畅、陈昌、郭亮、夏曦、罗学瓒、熊瑾玎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作者:陆立人 作者单位:长沙党史学会